梃 拼音 tǐng tìng
注音 ㄊㄧㄥˇ ㄊㄧㄥˋ
部首
部外笔画 6画
总笔画 10画
详细解释

基本字义

tǐng ㄊㄧㄥˇ

◎棍棒。

其他字义

tìng ㄊㄧㄥˋ

1、杀猪后,在猪腿上划一个口子,用铁棍贴着腿皮往里捅,然后往里吹气,使猪皮绷紧,以便去毛:猪。

2、猪时用的铁棍。

宋本廣韻

廣韻目次:上四十一迥

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攝 韻部 国际音标 罗马字
徒鼎 青開 上聲 開口四等 dʰieŋ dengx/denk

用手指左右滑动查看全部

词性变化

tǐng

〈量〉

竿状物的计量单位,相当于“杆”、“支” [pole]

甘蔗百梃。——《魏书》

另见 tìng

详细字义

tǐng

〈名〉

(1)棍棒 [wooden stick]

梃,杖也。——《广雅·释器》。朱骏声曰:“竹曰竿,草曰莛,木曰梃。”

杀人以梃与刃,有以异乎?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
(2)又如:梃刃(棍棒与刀);梃棒(棍棒);梃击(用棍棒殴击)

(3)指门框、窗框或门扇、窗扇两侧直立的边框 [frame]。

(4)如:门梃;窗梃

基本词义

tìng

〈动〉

屠宰猪后,为了除毛,在猪的腿上割一个口子,用铁棍贴着腿皮往里捅,再往里吹气,使猪皮绷紧 [poke a hole on the slain pig]

康熙字典

【辰集中】【木部】

梃·康熙筆画:11·部外筆画:7
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徒鼎切《韻會》待頂切,音挺。《說文》一枝也。《徐曰》梃者,獨也。梃然勁直之貌。《魏書·李孝伯傳》武陵王駿獻酒二器,甘蔗百梃。

又《孟子》可使制梃。《趙岐註》梃,杖也。《前漢·諸侯王表》奮其白梃。

又《類篇》唐丁切,音庭。縣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屬膠東國。

说文解字

清代陳昌治刻本『說文解字』

【卷六】【木部】梃

一枚也。从木廷聲。徒頂切

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
一枚也。凡條直者曰梃。梃之言挺也。一枚,疑當作木枚。竹部曰。箇,竹枚。則梃當云木枚也。方言曰。箇,枚也。鄭注禮經云。个猶枚也。今俗或名枚曰個。音相近。按枚,也。一莖謂之一枚。因而凡物皆以枚數。左傳。以枚數闔。謂枚枚數之。猶云一一數之也。直者則曰梃。如孟子制梃,漢書白梃皆是。禮經脯梃字本作梃。亦作挺。俗作脡。誤也。詳肉部。從木。廷聲。徒頂切。十一部。

方言集汇

粤语:ting5

客家话:[梅县腔]tin3tiang3[海陆丰腔]tin3[客语拼音字汇]tin2tin3[陆丰腔]tin3[客英字典]tin3[台湾四县腔]tin3

English

a club; a stalk; straight

梃字组词
学习应用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