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惊失色

大惊失色的解释

成语:大惊失色

成语拼音:dà jīng shī sè

成语解释:色:神色。大为吃惊;脸色失常。形容极度惊恐。

成语出处: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:“忽见曹操带剑入宫,面有怒色,帝大惊失色。”

成语繁体:大驚失色

成语简拼:DJSS

成语注音:ㄉㄚˋ ㄐㄧㄥ ㄕㄧ ㄙㄜˋ
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
成语字数:四字成语
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
成语用法:连动式;作谓语、补语;表示下意识的表情。

成语结构:连动成语

成语年代:古代成语

成语正音:色,不能读作“shǎi”。

成语辨析:大惊失色和“心惊胆战”;都形容惊慌害怕到了极点。但大惊失色侧重于因害怕而引起的脸色改变;是受了惊吓后在外貌上所显示出来的特征;“心惊胆战”是从发抖的形体动作上表现内心害怕到极点。

近义词:胆战心惊心惊肉跳面如土色

反义词:不动声色若无其事从容不迫

成语例子: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,又自称举人,不觉大惊失色。(清 张春帆《宦海》第二回)

英语翻译:be pale with fear

日语翻译:びっくりして顔色(かおいろ)を変える

成语接龙
相关成语
学习应用类